高宏杰:裝配式建筑到底“快不快”、“省不省”、“好不好”?
日期:2017-09-19 / 人氣:
裝配式如果從源頭說起應該有幾千年的歷史,從石質建筑,到木制結構,都是預制(加工)和裝配(類似榫卯)——所以,預制裝配不是發明創造,不是天外飛仙,而是很多年人類建筑技術發展的積累。
只是,隨著水泥這種劃時代的材料的出現,以及圍繞這水泥的建造技術發展,讓現場澆筑變成了時尚,讓更多的藝術家投身建筑設計這份有前途的職業,讓更多的想象變成實際……
裝配式的再興起是“二戰”的功績之一。大戰結束,滿地雞毛,一地廢墟——剩下的人要吃、要住,那么迅速建造可以供人居住的空間,是第一需求,“快速建造”就是裝配式再興的契機。
當“能住”的需求滿足后,裝配式卻并未沒落,為啥呢?閑聊到這,話題要扯開點,其實預制裝配,不僅僅是混凝土、木、鋼、輕鋼,甚至石造也可以是預制裝配式。
因此,不同地質條件下,不同結構的裝配式建筑可以更好地滿足“藝術家”的需求——素砼、鋼構、負建筑……“好的房子”越來越多,而且是“又快又好”——“住好”的需求促進了裝配式技術的成長。
根據馬列主義經濟學原理,“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避免之矛盾”,但是再危機,人類還要“衣食住行”,企業也要存在,所以建筑企業如何建造“快,好,省”的建筑成為生死存亡的首要課題,預制和裝配又發揮了功效——“節省的房子”人見人愛,建造省,使用省,維護省——多好!
下圖所展示的,是以日本為案例看裝配式建筑發展,哦,不對,應該是現代裝配式建筑的發展——
等等,似乎,和現實有點差別??!
我們現在提及裝配式,第一句會問,要增加多少成本?第二句接著問,怎么解決滲漏?第三句不可少的:要增加多少時間?
是啊,怎么好像——在我國,裝配式建筑“不快,不好,不省”呢?
01
裝配式建筑到底“快不快”?
先說個故事,傳說當年電解鋁發明的時候,那是何等的轟動,鋁瓶甚至成為國家典藏的重器和藝術品,大大小小,高高低低各式各樣的藝術家以創造“鋁”藝術為榮——誰能想的,現在只是平常百姓家的日常物件。
裝配式建筑當然還沒有這么高的待遇,但是,由于改變建筑方式和其他種種原因,也被視為國之重器、行業重舉??!所以,自然也會有大大小小,高高低低的各式各樣藝術家來參與。
于是,各種理論、體系、系統漫天飛舞,不過,在這之中,似乎對裝配式“不快”有了共識:不標準,不模塊——看看那裝配式先進的島國,戶型就幾個,部件全模塊——是嗎?好像不是哦!島國的戶型百花齊放,模塊也無從談起,那么他們是怎么快的呢?
以樓板為例,我們的疊合板還有一層現澆,還要預留預埋,但是島國的預制板可以直接焊接,焊完以后再布管線,這樣無論工廠加工還是現場施工都要快很多——我們可以想象一下,埋件要時間,預留要時間,之后的振搗還要小心,時間長了會離析,時間短了有孔隙……還快,能做好就不錯了!
但是,要做到這一條,還要有觀念的改變,比如兩塊板密拼,怎么都有縫,沒縫要等外星人占領地球的時候實現,那么對于這種縫的處理,要么滿堂薄吊頂,要么厚厚地抹粉……這也就是島國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,順帶管線分離了一把……
就像生個娃,小時候也就是“狗娃”“翠花”的叫叫,慢慢長開了,水靈靈了,那就要起個好名字——“SI”啦,“百年宅”啦,“全什么周期”啦……其實就是解決“快”的衍生技術而已。
(SI:承重結構骨架<Skeleton Support>與內部空間<Infill>之間的關系)
所以,裝配式不是飛機導彈,沒有那么多妙計玄黃,做好技術匹配,細化構件設計,把可以流水線的流水線,可以分離的分離,一切都會很容易——藝術家要多做點這個活。
就如同前幾日的一個項目,柱梁板預制就簡單干脆的預制,預留預埋借助空間布置“I”一下,空間也能靈活,預制也能“快,好,省”,大家開心省力。
02
裝配式建筑到底“省不省”?
答案很簡單,看你跟誰比!
馬克杯和陶土罐哪個貴?當然是馬克杯——那你為啥不用陶土杯呢?——價格不能這么比!——對咯,你看你很明白,不同level的東西怎么能放在一起比價呢?
那么,同一級別的裝配式建筑和傳統現澆建筑相比,省不省呢?
答案很簡單,看你怎么比!
比如說,傳統現澆建筑發展到現在,大家對于規范吃的透透的,不用偷工減料,合理利用施工規范的上下限,鋼筋模板就能省出好幾個點(本人實踐過,這里就不詳解,沈老大說過,終身責任制?。。?mdash;—裝配式目前還達不到這步,雖然也可以省,但是這個就要看設計的功底了——這就像當年的日韓世界杯,裁判幫幫忙,英格蘭也踢不過韓國呀——你能說裝配式就貴嗎?
話說當年明季清初,那神機營,八大營……那可是杠杠的火器部隊,愣是杯游牧民族打得找不到北——首先是技術不成熟,還有領軍人物無能——到了,八國聯軍,那火器的威力就表現出來——裝配式也一樣,現在的成本問題是技術不成熟,領軍者沒經驗的綜合體現——這不代表“貴”,對吧?
不過,現實就是現實,就像明朝必然會被滅亡一樣,裝配式現在的貴是不可避免的——但是,在一定要做的情況下,討論“貴”似乎沒有意義,更多的不如扯扯在同樣做裝配式的情況下,怎么才能“省”!
要“省”,就先要看我們的錢花在哪里了?主材、輔料、模具、人工、運輸……找到重點才能省錢。
我們曾經做了一次方案對比,同樣項目不同拆分方式,就這樣,成本最高的可以和成本最低的相差三分之一。
所以,如果說傳統建筑方式中,設計決定了成本的70%,那么裝配式建筑方式中,設計決定了成本的90%,剩下的10%是行規……
這樣看的話,裝配式建筑還是“省”的,就看你有沒有找到一個“好主婦”!
03
裝配式建筑到底“好不好”?
按照簡單思維的方式,“快”和“省”之后,就應該“好”——或者,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。
說實話,我不認同簡單的說“好”。任何的“好與不好”都是有標準、角度和時限的。就如同澳門賭王有四個媳婦兒,從婚姻法的角度看,那是不好,但是從單身狗的角度看,那是極好,從打擊黃賭毒來看,那是不好,從繁榮澳門經濟,那又是極好……所以,不同標準,不同角度,不同時限,我們看到的好與不好是全然不同的,那么,評價裝配式,從掉幾塊瓷磚,有些許滲漏就說不好,也是不妥的,當然,從民族大義,國家興亡,就說裝配式好,似乎也不太妥當……
所以,要扯裝配式的好壞,我們要有個“規則”——標準、角度和時限。
從開發商的角度,裝配式大體來講還是好的。
我記得在2000年的時候,我曾經在遵義路做項目——那時還沒有裝配式,你懂的,工地門口的環境再整治也會多少有問題,話說那日,一位老太太不小心在工地門外摔了一跤(有點碰瓷的嫌疑),在做記者的兒子的支持下,張開血盆大口,結果自然是收獲頗豐——裝配式是干式作業,這樣的事情會減少一些,更重要的是,其實裝配構件的成本及變更成本更容易測算(潛規則除外),對成本管理更容易——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是好的。
但是,工作要求提升,綜合管理要求加強,對房企人員的技能有新的要求,從這個角度看,似乎又不好。
整體而言,隨著時間推移,大家習慣了這么做事,自然而然就好了——這叫習以為常。
對施工方,毫無疑問,短期內當然是大大的不好,開支增加,管理變難,人員要求變高,遇到沒有經驗的甲方、監理和設計院,那就是一場災難……
但是,隨著行業發展,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,各安其位,這活其實要比傳統作業舒心。
對于客戶,第一批吃螃蟹的總歸要付出代價……但那不代表不好啊,對吧?
整體而言,在行業成熟,專業可靠,各盡其責的狀態下,我們應該堅信裝配式是“好的”!如果不好,政府為啥要推廣呢?
當然,前提是如果……
好多內容一展開就是正兒八經的說了,在“閑話”的前提下,就到這。欲知后事,且看下回。
作者簡介

高宏杰
上海市住宅產業化專家
江蘇省住宅產業化專家
毅匹璽建科產業研究院院長
上海申城建筑設計院副院長
編輯:epc